股票瘋蘋果 權證運用大不同

  • 2012/03/19
先生:New Pad上市了,相關概念股現在進場追還來得及嗎?會不會被套在最高點

權證醫生:若對股價未來走勢不是很確定,但仍想投資,除了小量投資股票外,也可採用價外權證參與,先投入一小部份資金入市,也同樣能有機會參與股票上漲的行情!


福小姐:我有跟上這波蘋果潮流,買到相關概念股的股票,但根據我過去的投資經驗,常常因為沒有逢高先獲利了結,結果股票就跌下來,賺的錢又輸回去了,我該怎麼操作才能保有獲利呢?

 

權證醫生:股票賺了錢,不賣怕回檔,賣了怕上漲,這時可搭配權證進出,除了能跟上
股價波段行情,運用股票與權證交替搭配,不怕因現貨持續上漲,而減少報酬,若回檔,
也能減輕心理壓力!

 

剛推出,雖然排隊熱潮不像之前產品,還是在全球掀起搶購熱潮,蘋果股價在新產品的推波助瀾下,在New Pad3月15日曾突破600美元,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高達45%,而台灣相關供應鏈廠商頂著蘋果光環,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。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,為了追求基金績效,蘋果股價熱的程度連全世界的多檔不該持有蘋果股票的基金,也忍不住投資持有它,而其中這些基金包含只能投資中小型股票的中小型基金、只能投資歐洲股票的歐洲基金、甚至一檔高收益債券基金也赫然發現持有蘋果股票,到底這波蘋果股價是否會隨著New Pad或新iPhone5持續發燒呢?或是因為投資市場過度追捧,連不該有蘋果股票的基金都買了,而出現過熱拉回的現象?未來台灣相關概念股股價走勢是否能有續航力道,或是會利多鈍化甚至拉回?有沒有什麼金融工具可以與股票搭配進出場,保護獲利並鎖住下檔風險,或彌補股價發動時的來不及加入的遺憾呢?

用價外權證參與波段行情

權證條件很多,有作多的認購權證及作空的認售權證;有價平、價內及價外權證;還有長短天期等不同條件的權證,投資人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權證介入,就好像高爾夫球運動一樣,開球要用開球桿,上果嶺後的推球入洞,就需要用推桿,所以一定要先清楚各式條件權證的用法與特性,才不會錯失投資機會。

蘋果股價創新高,若投資人手中未持有任何蘋果概念股現貨,雖然在多檔股價已先反應,但仍預期相關概念股可能會有再一波行情卻又不是很有把握,此時可選擇以價外權證參與,因價外權證距履約價較遠,相對取得成本較價平及價內權證便宜,在初期持有時對股價反應較不敏感。當股價漲勢又急又快,以價外權證操作,漲幅最大,由價外抱到價內,將可創造數倍的獲利機會,這就是槓桿原理所產生的驚人獲利。

以權證醫生的經驗,在挑選價外權證時,宜以價外程度10%~15%,距到期日較長的權證介入,對於剛入門權證或是已知權證門道的投資人,作好資金規劃管理非常重要,在進場前先評估可承受的風險程度,再投資權證,若誤判,權證最大損失也僅為權利金。權證雖然具有損失有限的優點,但如果沒有妥善的資金控管,每次投入都損失有限,最後往往還是會賠光所有的資金。派特.霍蘭在<我在賭桌上學到的投資技巧>提到:「時間還長的得,別一股腦地就Show Hand,在任何一場賭局裡,都不要把所有的籌碼一股腦地全押進去。」再強的股價走勢、再好的金融工具都不能保證穩賺不賠,可見資金控管有多麼重要!

以權代股,避開漲多回檔風險

相信各位都有類似經驗,跟上股票行情後,尚未找到偏空理由前,就會想繼續持有它,然而在喜形於色時卻忽略了對持有部位的風險控管,待獲利回吐後才扼腕不已。漲多是短線多方最大的敵人,也是一種利空。賣了,怕上漲賺不到;不賣,怕下跌沒賺到把獲利吐光光,而權證的特性正可提供我們這種心理掙扎下,合適的股票與權證搭配的操作策略,不僅可以持續掌握上漲趨勢享有波段行情利益,又可減輕持有現股遭受回檔損失的壓力,就如同我們買保險一樣,可轉嫁部份風險減低心理負擔,不會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懊悔。

以權代股策略指的是賣出現股,然後以買進認購權證替代原先的現股部位,降低全數持有現股的風險。在現股已獲利的投資人,可出脫部份持股先落袋為安,再以獲利資金部份買入權證。那麼到底該買多少張才算合理呢?一張股票要買多少張權證來替代呢?簡單而言,若券商的權證下單系統顯示權證的Delta為0.1,買10張權證就等同於持有一張股票,投資人可依行情預期及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,考慮將手中多少持股轉換成權證,或以部分資金買入約當表彰之前賣出股票張數的認購權證,若看對行情仍熱,仍可享有上漲波段,萬一行情不如預期,將會減少下跌損失。在3/19日,我們不幸的看到極具蘋果概念色彩的瑞儀出現重挫、台郡出現跌停,擁有這些股票的讀者,想想這個以權代股的策略,是不是可讓你在高檔震盪時,少一些壓力與後悔了呢?